過去十多年來,全球商品上演了一場超級多頭行情,從石油、小麥到牛肉,無一不為業者帶來大筆財富。這當中唯一的例外是許多饕客喜愛的龍蝦,這種海產自2005年來每磅批發價格已跌逾六成,卻並未反應於海鮮餐廳的菜單價格。
近幾年來全球暖化帶動龍蝦產量激增,如今更已達到供過於求的情況,2005年緬因州龍蝦每磅批發價約近六元,今年夏季每磅批發價僅剩2.2元。不少東北部的主婦們可能也已發現,超市裡的生鮮龍蝦一年比一年便宜。
儘管就當前的批發價格而言,龍蝦實已堪稱平民食品,但餐廳業者仍對龍蝦定以高價。一個原因是龍蝦的批發價格每年波動,餐廳業者若每年大幅調價,曾嚐到低價甜頭的顧客隔年恐怕不會再買帳。
就心理層面而言,龍蝦一直被定位成奢侈食品,這代表其定價可能影響顧客的消費經驗。曾有學者測試發現,民眾蒙眼試酒通常偏好低價酒種,但在知曉價格後則更喜歡高價酒種。同理也適用於龍蝦,試想龍蝦售價若跟雞肉一樣,許多饕客對龍蝦的熱情恐會降溫。
不少餐廳業者也擔心,對龍蝦降價會給顧客錯誤訊息。曾有研究顯示,民眾在不能用肉眼判斷商品好壞之下,通常預設價格愈高商品的品質愈好。套用於多數民眾不瞭解市況的前提,餐廳若對龍蝦餐點降價,反而會引發顧客猜疑,以為便宜即是反映品質不佳。
此外,餐廳將龍蝦餐點定在高價,其他海鮮餐點才不會顯貴。曾有兩位學者實驗發現,將兩款分別為中價與低價的微波爐擺在一起販售,選購人數大致各占一半;但若再加入一高價款式,則中價微波爐銷售會激增40%。
簡而言之,龍蝦本質上雖是一種商品,但海鮮餐廳的運作模式卻不比商品交易市場,業者有不少方式突出自家餐點,因而仍有定價能力。
在這波龍蝦跌價的趨勢當中,漁夫可說是最大輸家,餐廳業者只是想保全生意,老饕若就是愛上餐廳享用龍蝦,恐怕也只能多掏腰包。
0 评论:
发表评论